藝術界的科技革命正在悄悄發生,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的參與,讓人文藝術領域充滿了更多的不可預測性。今年 8 月,一幅人工智慧生成的畫作,竟奪下 Fine Arts Exhibition 數位藝術(digital arts category)首獎,引發其他藝術家不滿,後來更引發諸多論戰,連創造力都終究被 AI 取代,人類藝術將何去何從?
當人工智慧能夠開始接觸過往的歷史檔案,並且主動學習技巧與視覺美學時,許多新興藝術家已經被其帶來的無限可能性所吸引;但是另一派人則認為人工智慧的藝術是人類將想像力「外包」的一種體現,所以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前者認為如果藉由科技,藝術史研究將會比人腦探索得更透徹、更迅速與完整;但是後者認為機器是無法替代直覺,無法喚醒靈魂,無法糾正過往的錯誤。
這種關於「認知」,和「創造力本質」的種種對話,本身就是一門深入的學問,藝術家和哲學家已經爭辯了上百年。但是,另一個層面來說,AI 對於商業藝術家所帶來的影響(包括插畫、動畫,和角色設計等等)卻是前所未有,由於是新興藝術,他們的創意容易被竊取,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工作也極有機會被 AI 給取代。同時,由於大眾很容易使用目前的 AI 技術,只需要在程式中輸入幾個名字跟關鍵字,前人的創作就很容易被 “借用” 或是 “竊取”。
那麼,人工智慧在創作過程中到底是加分,還是傷害?
對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人工智慧創作之間的關係來說,「分析」和「生成」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是收集數據進行分類與深入思考,後者則是基於它所學到的一切創造出 “新” 的內容,這更類似於人腦生成想法的過程。
藝術家只要在幾個像是 Midjourney, Dall-E, Night Cafe, Stable Diffusion, Dreamstudio 的 AI 程式中輸入“文字提示”(prompt),像是「一名像是雕像一般的女王帶著古老的武器,登上一艘大船駛向地平線」等任何天馬行空的幻想,AI 程式就會生成以其相關關鍵字所組合成的圖像。因為輸出的圖像品質甚佳,已經在藝術界引發熱議。隨著產出的表現益發進步,有人認為它能夠補上特定產業的缺口,例如動畫、遊戲等需要大量圖像的產業。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草稿,AI 是一個能夠實現即時想法的出口,更不用說用詩意或是非線性語言來創作所帶來的樂趣。
但是,當藝術家輸入的文字提示不是想法,不是想像,而是 “在世的藝術家”,或是 “一種藝術風格” 時,這會發生什麼事?或許就是有藝術家不想被機器學習,不想被當成其他人創作的提示,不想當有人在 Midjourney 中輸入某些單詞之後,就能獲得免費的結果?答案是很多人都不想。
但回到藝術界,通常藝術家對於學術實驗的容忍度較高,他們(無論是畫家和攝影師,詩人和雕塑家,電影製作人和動畫師等)所接觸到的世界文化、歷史、文學、建築、政治和其他擴展的數據等,都讓他們視人工智慧為一種互助合作、相互了解的工具。他們駕馭機器,用人類獨有的選擇、認知,和意識,將 AI 視為一種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並且還非常樂觀。
所以 AI 對於藝術家到底是一種助力,還是反助力,端看不同的藝術家怎麼看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