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許多人眼裡,不按牌理出牌的二人組「嘟嘟人」——The DoDo Men 似乎總是活在「匡線之外」,不論是當時放棄高薪,追求「夢想」的決定,又或是現在打著挑戰自我的旗幟,周遊列國的自由表現,似乎總是過著令人稱羨,不受現實束縛的生活。
人生豪賭,投報率驚人?
雖然雙雙放棄蘋果工程師及精算師的高薪,已經不再是新聞,但這卻是許多粉絲第一次接觸到他們的原因,更是許多忠實觀眾心中賦予兩人的第一印象。
再次談起這項「改變人生的決定」,兩人一致認同表面上看似損失極大,但過去四年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卻怎麼樣都是值得的,而人生的道路更不應有公定價格。
其實過去他們在頻道上就有分享過確切金額,Ian 害羞地表示,當時在蘋果擔任工程師,各種補貼及福利加總,年薪約落在 25 萬美金左右,其實以矽谷科技業巨頭來說並不算多。
Eric 當時作為精算師的年薪則為 16 萬美金左右,Ian 也忍不住反問是否會覺得自己讀錯系,Eric 卻認為雖然薪水可能不及工程師,但在考到執照後的 “Work life balance” 相較之下略勝一籌,因此對錢的部分其實就沒那麼在意。
Ian 也大方承認現在作為創作者,收入不但每個月的起伏高低不定,甚至一直到去年才勉強打平過去的收入,但仍需要兩人平分及支付團隊薪資,扣除高昂的製作成本後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多。
他因此也不得不承認,有點懷念當時在蘋果公司任職的福利,出差都有差旅費及各項補助,反觀現在四處旅行,搭的都是廉價航空,甚至常常需要面臨班機延誤。
邁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不過撇除盈利不談,兩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也有著類似的想法,即便作為創作者,Eric 認為除了流量、訂閱數這種指標外,真正讓他感到成功的關鍵在於影片的回饋。
因為若是知道觀眾因為影片跨出人生的步伐,做出改變甚至是受啟發,就會讓他覺得有達到他們創作的目的。
Ian 接著補充,用心製作的影片當然會希望有一定流量,但影片是否觸動人心、成功激起觀眾情緒,讓他們看完影片能有所收穫,才是一切的重點。
過去 The DoDo Men 的頻道就不常與其他創作者合作,不過 Ian 也表示就算有機會,也不會想跟一味追求流量,而做出違背善良行為的創作者,共同製作影片。
這時 Ian 也反問起和他一起打拼的搭檔,是否覺得頻道已經達到訴求。Eric 認為至少已經達到一半,並且自認目前正在成功的路上邁進,進度甚至已經超出原本的預期。
零負評「標籤」背後的龐大壓力
不過即便 The DoDo Men 過去幾乎沒有負面新聞,Eric 也大方的澄清頻道並非零負評,畢竟任誰都會犯錯,過去就曾經有企劃引來觀眾的批評。
這時 Ian 也出聲打圓場,表示當時也不算是出錯,而是有誤解,認為影片有人喜歡的同時,也免不了出現另一方的聲音,並且自認頻道確實算是 Youtube 界中,比較沒有那麼多不喜歡的聲音。
不過 Eric 認為這樣的「標籤」多少會形成一點壓力,尤其像是政治等特定議題都會刻意選擇避開,畢竟意識形態的對爭很難不產生衝突。
創作者表面上光鮮亮麗,但浮華豐富的鏡頭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無人知的心酸與苦楚,不僅可能要應付負面的留言,有更多時候真正要面對的是他們自己設下的目標與壓力。
就連頻道「跳脫舒適圈」的訴求,也會讓兩人想要不間斷的挑戰自我,達成兩人設下的標準,甚至私下在影片外也常常不敢「休息」,因為害怕招致觀眾的放大檢視。
觀眾給 The DoDo Men 貼上的「標籤」
Ian 贊同的表示有時候為了達到觀眾加諸正向、陽光,對生活充滿動力的期待,很容易忘記要「做自己」,並且期許能透過更多管道將低潮與失落的一面也呈現給大家,這也是當時決定製作 Podcast 的原因之一。
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他們可以四處遊玩很爽,但每一次冒險其實都代表不同的文化衝擊,因此 Ian 也鼓勵讀者(觀眾)有機會就多出去走走,認識不同文化的人,好好體驗自己沒體驗過的事物,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相信有許多人會認為這對幽默、又充滿冒險精神的雙人組合是名符其實的人生勝利組,但在 Eric 心中,人生勝利組的定義在於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並追求不是很多人敢追求的道路。
Eric 也強調並不會覺得自己是人生勝利組,並且相當感念家人能給他體驗美國不同的文化及教育的機會,並且表示與其羨慕他人,努力將自己的道路最大化,才是真正的勝利。
Ian 也贊成的表示他也不認為自己是人生勝利組,因為存在這種心態,就好像達到目標後就停滯不前,不再繼續追求更高的突破。
並且認為他與 Eric 都仍在持續追求更好的自己(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也期許大家也都能向他們一樣,不斷朝著新的標竿前進。
想像不是 The DoDo Men 的出名方式
不過拋下觀眾貼上的各種標籤,Eric 表示如果今天不是以 The DoDo Men 的方式出名,或許會考慮加入脫口秀的行列,「因為本來就很喜歡講幹話,逗大家笑」,很符合自己的性格。
Ian 則表示當時決定投身成為創作者時,就是想用一己之力,正面影響下一代的亞洲的年輕人,因此如果不是透過影片、製作故事帶來影響的話,可能會想成為正向演說家,來激勵群眾,甚至是成為政治人物進一步影響更多人。
跳脫舒適圈,一跳跳太遠
Eric 也向 LA Weekly Asia 的觀眾獨家分享兩人「跳脫舒適圈」差點後悔的經驗,說到「真的後悔的一次是去太浩湖(Lake Tahoe),那個時候冰天雪地,最後因為挑戰失敗,並沒有上線,而且可能因為天氣太冷,影像資料都消失了。」
當時原本的企劃為在冰天雪地中蓋冰屋(Igloo),最後因為已經入夜,時間不夠,底座又蓋太大無沒封頂,加上天候不佳,而最終只能宣告失敗。
不過最讓他感到無助的是,在返回車上的途中還迷路,Eric 表示自己當時真的深切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脅,因為連方向感較好的 Ian 也都開始緊張了起來。
不過對此,Ian 則表示目前為止沒有真的讓他感到後悔的事,因為他不喜歡把自己不舒服的經驗定義為讓自己後悔的事。
畢竟這些沒有成功的挑戰,也會成為很好的教材,以面對更多未來的挑戰。Eric 也補充到,經過這次的經驗,他也學到未來要做出更充分的準備,並且野心不要太大。
人生沒有 What if, what could
因爲兩人都是從小就移居美國,Ian 表示最讓自己難以接受或習慣的,就是需要親自將垃圾丟進垃圾車,不但非常浪費時間,也顯得相當不合理;Eric 則認為台灣抄水表、電表顯得相當多餘。
不過兩人一至認同美國的物價也讓人很難適應,尤其是在放棄高薪辭職後,衝擊顯得更加明顯。
當然 LA Weekly Asia 也對兩人是否有想過——當時若繼續留在台灣,現在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這件事感到好奇。
Eric 開玩笑的表示他只知道台灣食物實在太方便、好吃,又便宜,若是小時候沒有舉家移民美國,繼續留在台灣肯定會比現在發福許多,但並不會特別思考的平行時空的「What if, what could」。
對此,Ian 也表示雖然沒有特別糾結這種人生命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的確很幸運的能因為家人的工作關係,小時候到美國發展,也是這樣的經驗給了他許多別人可能沒機會體驗的世界觀。
兩只皮箱就能到處生活,有歸屬感的地方就是家
但即便如此,Eric 仍然認為因為目前身處美國,對這裡有較強的歸屬感。
相較之下,Ian 表示雖然目前為止,他已經在美國度過大部分的人生歷程,但因為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奔走,反而沒有對特定國家有明確的歸屬感。
他更強調現在只要兩只皮箱「要到哪裡都可以」,並表示非常感念心中重要的人支持著他如侯鳥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真的沒有在一起!
Ian 也藉此偷偷爆料,Eric 的人緣明顯比自己高出許多,並分享過去曾經有過粉絲撰寫情書,並指名只給他的經驗。
這時 Eric 也不甘示弱地表示,過去 Ian 也曾被熱情粉絲追著跑,甚至橫跨台灣多個縣市,為了傳情全台跑透透。
談及感情問題,Eric 向大家分享,過去雖然曾經使用交友軟體,但並沒有很活躍,因為自己的個性關係,往往過了一週才會回覆訊息,也因此錯過取多潛在的對象。
過去也曾使用相關平台的 Ian 補充到,這些軟體對男性而言普遍不友善,不但費時也費力,需要確保自己在開頭幾句話就足夠幽默,才能擄獲對方的芳心,尤其自己又不善聊天,因此也沒有成功的例子。
而現在兩人都有穩定交往對象(真的不是彼此),Eric 也大方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理想型,表示對方應該要開朗、外向,可以互相開彼此玩笑,卻不會走心,並且還要善良,而目前的伴侶也有繼續長期走下去的打算。
Ian 則表示他相當在意對方心智年齡是否夠成熟,並且對自己要有足夠的認識 “Be mindful of who you are.”,同時也相當重視對方是否具有體貼、善良的特質。
他更強調交往的前提就是要看得到未來的可能性,若是沒有未來也不會多做留戀,對於目前的對象相當滿意,將來也有進一步修成正果的規劃。
The DoDo Men 面對網路上的聲音
雖然兩人(彼此)身邊都有最堅強的後盾,但仍逃避不了充斥著酸民的網路世界。
對於粉絲的負面留言 Ian 認為分為兩種,相對於惡意留言重傷的類型,反而是「自知不足」,且又被觀眾指出漏洞的情況,更容易走心,不過當下不會想怪罪粉絲,因為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失望。
The DoDo Men 南加州美食口袋名單
在專訪的最後,LA Weekly Asia 也不免得需要 Eric 和 Ian 推薦一下南加州相當值得一去的美食餐廳:
Eric 表示 Art District 的 Wurstküche 德式熱狗餐廳,不但創意德式香腸很有特色,啤酒也非常值得一試。
Ian 則提到位於 West Covina,由台灣人開的 Aroma Craft Cafe,並表示這裡有許多結合美國及台灣料理風格的「融合料理」(fusion),絕對值得一趟往東的美食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