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美國現象】每當我買咖啡的時候,店員盯著我看,我思考到底該給不給小費的尷尬時刻,關於美國小費文化是否有些失控⋯⋯ - 洛杉磯週報 - 亞洲版

在美國生活你時常能夠感受到非常多的文化衝擊,當然,已經在美國生活已經有一些時日的我,對於美國的「小費文化」可說已是非常習慣,每一次出外用餐的小費,無不是 15% 開始起跳,到了晚餐甚至會上升到 25% 去,其實這些也都還算可以接受,不過當給小費這事情開始延伸到任何場合,任何你已經「付過他們為你服務的費用」時,像是做指甲、在店員面前點外帶等,便開始讓我感覺得非常的不適,整件事情也開始讓人覺得「小費文化」是否有些失控。

雖然說在美國大家會認為給小費這件事情天經地義,而我們在給小費的時候當然也存在著一些背後動機,小費的定義,對於我來說就是「感謝對方的服務」或是「想幫這些人得到額外的收入」不過當開始去到任何地方,感受到無止盡的小費索討,這時就令人開始感到不悅,例如:我去到實質上根本沒得到任何服務的餐廳或是場所。

觸控面板支付費用,高科技讓人非常尷尬?

Photo : ABC7

現在你到各大餐廳的外帶店,包括咖啡店、比薩店與快餐漢堡店等等的地方,付費系統都早已經被觸控面板所取代,那些你以前看到的「小費罐」已經很少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不過這種超便捷的小東西卻會馬上推播給你一些小費選項的提示,你要給 10% ?15% ?還是要給 20%?而且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發現店員正在用他的眼神「直盯盯」的看著我,觸控面板就展示在我跟他的面前,這時後你不給小費,好像也說不過去,我只是想花個 $15 美金外帶一個咖啡和三明治,但是我們卻要因為「不好意思」這件事,把小費給好給滿,更有許多人說道,他們無法理解現在為什麼要在「不需要給小費的地方」加上無止盡的小費,這項「高科技」讓大家都很尷尬,彷彿不給小費你就是一個他媽的混蛋。

疚與責任感的小費?

一段 TikTok 視頻再次引發了關於數字小費的爭論。
圖片來源:TikTok @aubreygracep

先前一位女性在 TikTok 發佈了一隻影片,叫做「來自給小費的壓力」其中精確的演繹了我們在咖啡廳內點餐的經典場景,更是將店員全程觀看你給小費的尷尬時刻表演的淋漓盡致,然而這種「沒有額外的服務」類型的店,大家都還是不得不留下小費,這種的留小費方式被稱之「內疚小費」,研究更表明,這種自動出現小費數字的選項,會直接引導客戶留下 18% 到 30% 的小費,有時甚至更高,全程被「監視」,也更容易讓人感受到莫大的壓力與承受不給小費的內疚。

老闆請你把錢吐出來好嗎?

美國這種看似越來越走鐘的小費文化,其實跟美國的工作法律息息相關,我們也必須公正地說道,在餐廳打工、甚至在咖啡廳做咖啡的工作人員,多半工資都低於最低標準,他們大約百分之 60 的收入都來自於他們拿到的小費,因此給不給小費這件事確實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我也完全可以理解「打工人的辛苦」,但在我心中這樣的「小費制度」真的非常 Sick ,給予小費的初衷我以為是善意,更是出於自願的心情,感受到服務的美好而心甘情願的付出,現在這種「強迫」小費制度反而讓我更不想給予小費,只想轉身就走,認為餐廳老闆更應該擔起這些責任,像是讓服務生提升工資,甚至價格反映在菜單上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