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每逢節日都要看的 B 級片 Hallmark 聖誕電影!為何這種又老又俗的劇本大家依舊瘋狂? - 洛杉磯週報 - 亞洲版

每逢聖誕節,就會有一種相當特別的「電影類型」總是火速佔據螢幕——通常我都會稱他為聖誕 B 級片(可能 B 級都不到)英文會統稱為 Hallmark Movie

圖片來源:Minnetonka Breezes |幾乎走一模一樣公式排版的 Hallmark movie

就先讓我來簡單解釋一下何謂 Hallmark Movie。

這種電影通常為浪漫喜劇,劇情甜美、暖心、故事走向預測性極高——且通常圍繞一個公式展開:一位生活在大城市的女主角(通常事業成功但感情空白),因為某種原因回到她的家鄉或一個寧靜的小鎮。在這裡,她遇見了身穿法蘭絨襯衫的溫柔男主角(通常是開麵包店、種聖誕樹或照顧小狗的那種)。

隨著節日的燈光點亮和聖誕音樂響起,他們的感情逐漸升溫,最終在飄雪中相擁,影片以幸福的結局收尾。

雖說這些劇情常常讓人邊看邊喊「太 Cringe!!!」,但每到聖誕節我們依舊還是打開電視一部部的收看。

這類型的電影,甚至還劇情的「一成不變」而成為網絡迷因與惡搞的對象,一堆 TikTok 創作者紛紛「仿製」拍攝類似故事:一位事業有成的律師回到家鄉,被一位經營聖誕樹農場的男士吸引。還有另一段短片,描述了一位紐約高管愛上了一位穿著法蘭絨襯衫的鄉村男士——他同樣經營聖誕樹生意。這些看似荒誕的橋段,卻正是 Hallmark 電影的靈魂所在。

Hallmark 電影的公式化成功:為何觀眾買單?

雖說 Hallmark 電影的劇情如同填字遊戲,總是都用著同種公式,卻依然能抓住了海量觀眾的心。

根據影視學者的研究,這些電影捕捉了女性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並反映了她們在現代社會中不斷變化的角色。20 世紀 80、90 年代,隨著更多女性進入職場並延遲婚姻與生育,她們在電影中的角色逐漸從家庭主婦轉向了職業女性。

但正因為職場壓力與浪漫挫折並存,這些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逃離現實」的出口。

回鄉下找愛為何變成 Hallmark 的永恆主題?

圖片來源:Netflix

各位想想,自打小,我們大多數所熟知的「傳統浪漫故事」總是圍繞著「嫁入豪門」展開。但 Hallmark 的故事卻反其道而行,強調「嫁回鄉村」。

這種情節的流行,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女性在社會中的新地位:女性不僅在教育上超越男性,還在職場中佔據了越來越多的高位。

然而,這樣的成功也讓浪漫變得更加複雜。畢竟,想找到一位比自己更成功的伴侶已不再那麼簡單。在這樣的背景下,Hallmark 電影提供了一種解答:愛情不需要奢華或社會地位的上升,簡單的生活和純真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能與有事業心的女性「共鳴」之外,Hallmark 電影還利用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反差。當大城市的高房價與生活壓力讓人喘不過氣時,電影中的小鎮、雪覆的小屋和溫暖的壁爐,成為了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對於身處紐約、洛杉磯這類大都市的觀眾來說,看到電影中的主角選擇鄉村生活,總會產生一種「這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的幻想。即使現實中大多數人不會真的搬到鄉下,但這樣的夢境無疑讓人充滿嚮往。

一看就是製作成本超低的片

圖片來源:Netflix

從製作角度來看,小鎮場景也是降低成本的關鍵。根據編劇 Russell Hainline 的說法,Hallmark 與加拿大的小城鎮有合作關係,經常在那裡拍攝聖誕電影。例如,溫哥華的本拿比經常在電影中充當佛蒙特小鎮的替身。這些場景不僅經濟實惠,還能提供觀眾期待的節日氛圍:主街上的聖誕燈、巨大的聖誕樹以及溫暖的小社區,成為了標誌性的電影背景。

更多元的故事,但公式不變

近年來,Hallmark 電影也在嘗試多元化。例如,加入更多不同種族的演員,展現 LGBTQ+ 的愛情故事,或是融合其他宗教的節日元素。但這些改變並不意味著經典公式會消失。事實上,很多觀眾正是因為這種「可預測性」而喜歡 Hallmark 電影。(意思就是,你給我太多劇情反轉,我還真不喜歡)

對於生活充滿壓力的現代人來說,看著螢幕上的主角在 90 分鐘內找到愛情,並解決所有問題,無疑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

無論是公式化的劇情還是可預見的結局,Hallmark 聖誕電影每年都能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因為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能擁有片刻的平靜與浪漫幻想,正是這些電影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