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學錄取季總是許多準考生家庭壓力最大的時期,萬千高中生在這個時期為了多一點能錄取夢中情校的機會而努力。而對許多人來說,錄取應該是一場基於學術實力與個人潛力的公平競爭,但現實是否如此卻成為近年的爭議話題之一。
最近,隨著針對多所名校的集體訴訟揭露出金錢與背景在錄取過程中的巨大影響,越來越多對學校錄取學生的過程表示質疑,到底名校宣稱的「公平與透明」是否只是一場精心包裝的幻象?
當普通家庭的孩子為錄取拼盡全力時,那些擁有特權的申請者是不是已在不為人知的捷徑上遙遙領先?這場訴訟不僅撕開了名校招生的「雙重標準」,更挑戰了人們對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基本信任。
金錢與背景的優勢
根據這份訴訟文件,名校錄取過程中充滿了「雙重標準」。
舉例來說,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名董事會成員曾讓學校錄取其前商業夥伴的兩名子女,而這些申請者的學術能力是否符合標準沒有被提到。
訴訟中還提到,聖母大學的一名招生官在內部信件中戲稱:「希望明年的有錢人家能養出更多聰明孩子!」這些內部交流不僅顯示了金錢在錄取決策中的影響力,也暴露了招生官對此制度的不滿與無奈。
在喬治城大學,前校長則是負責挑選「校長特別名單」上的學生,而挑選的依據並不是學術表現,而是家長的捐款歷史及潛在捐贈能力。訴訟文件顯示,校長在每年審核後,經常在這些學生的檔案上直接註記「請錄取」。
訴訟中提到的這類行為讓許多申請者和家長感到憤怒,尤其是那些因缺乏財力支持而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學生家庭,也讓大家不禁質疑:在如此不公平的錄取機制下,普通學生是否真的有機會?
訴訟成功會有什麼影響?
實際上,這場針對名校的集體訴訟並非僅是個案,而是更大範圍內對高等教育系統透明度與公平性的挑戰。
自從 2022 年訴訟啟動之後,已有 12 所大學選擇和解,支付高達 2.84 億美元的賠償金。此次針對麻省理工、聖母大學、賓州大學、喬治城大學與康乃爾大學的訴訟要求集體訴訟資格,並索賠 6.85 億美元,若訴訟成功,賠償金額將根據美國反壟斷法規定翻倍至 20 億美元以上。
不過,針對訴訟中的指控,名校的反擊也顯示出他們的立場堅定。多所大學發表聲明,強調他們的學生完全憑藉自身實力入學,並否認所有針對招生政策的指控,但隨著更多內部文件與證據的公開,也代表這些名校將面臨更大的輿論壓力與法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