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因為奧運的緣故,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相當有趣的「迷因」,其中一個是關於「人們以前買房 V.S 2024 年買房」的 Memes 影片,用昔日的體操比賽選手動作的難易度與今日所需呈現的技巧做對比,選手們所需要呈現的「招式」可說是越來越複雜,暗指過去我們父母或更老的那一輩買房更為輕鬆容易,雖說迷因有趣,但實則有些淡淡的哀傷。
另外,網路上還出現了源源不絕的「炫富」性內容,即便自己還能負擔的起一頓價格稍貴的晚餐,但卻覺得自己只配吃一頓速食店套餐——這其實反映了一個當代的現象,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財務狀況很「不滿意」,又叫作「金錢畸形症」(Money dysmorphia)。
什麼叫做「金錢畸形症」(Money dysmorphia) ?
「金錢畸形症」(Money dysmorphia) 並非是一個很新的詞彙,也不是一個真正能被醫生所「診斷」的症狀,金錢畸形症指的是某人對自己財務狀況感受到「過頭地」沒有安全感。根據 New York Times 的文章表示,這種心態可能導致對於使用金錢的策略使用錯誤,包括「過度消費」或「冒險胡亂投資」。
根據 Insider 的文章報導指出——根據 Credit Karma 於 12 月的調查裡顯示 43% 的 Z 世代受訪者和 41% 的千禧一代受訪者表示自己肯定有患上過「金錢畸形症」,而 X 世代和 59 歲以上的受訪者裡面僅只有 25% 和 14% 的人有過這種感受。
「患有」金錢畸形症的人,不僅會想「盡快償還」一些信用卡債務或多存一些 401(k) 退休金,就算自己身上沒什麼債務要解決,但還是很沒有安全感。
意思就是,這些人根本沒他們自己想的那麼窮,但他們卻一直覺得自己財務狀況是很有問題的。
這些處於 20 多歲至 30 多歲中期的人,往往經歷更多的生活轉變——他們可能正在為婚禮、房子、職業變動或家庭儲蓄憂愁,很多人可能連自己需要「多少」都不知道,所以覺得自己距離實現目標成「財務穩定」的狀況相當遙遠。
別人在海島度假,而我還在垂死掙扎?
另外,「社群媒體」平台也是造就這種金錢畸形症愈發嚴重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人表示,他們為了可以跟上一些社群平台,像是 Instagram 鄰居的腳步,在「旅行」或是「精品」花銷上大手大腳,毫不手軟,實則忘卻了自己根本負擔不起這些消費。尤其是那些每天花超過三小時在社交媒體上的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症頭」。
財務治療師 Amanda Clayman 表示:「年輕人更傾向會把自己和社交媒體上其他人做比較,這樣很容易扭曲他們對財務基準的認知。」
而且,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一個人財務狀況,大家無須依靠網路上那些訊息,就自己幫其他人撰寫「人生故事」。
因為很有可能狂花百萬辦婚禮的夫妻其實負債累累,而每天都在國外旅遊的朋友本身就是富二代,而當我們不斷得被這些訊息轟炸的時候,更會加劇自己對自己的財務狀況產生不必要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