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剛開始與「非自己國家出生 plus 生活」的美國男生約會時 (大部分是 Asian American),我常陷入一個尷尬局面,那就是我常常陷入——「我現在跟他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裡糾結。
身為在亞洲長大的孩子,從情竇初開到大學,我所熟知的戀愛,不外乎就是以下這幾個階段,多半單純而快速
第一階段:認識彼此有好感
第二階段:釋放訊息,追求
第三階段:曖昧
第四階段:告白
我以前在台灣約會的時候,從我自己到朋友,談戀愛無一不是相同公式在跑,有些遇到的對象講求效率,直接省去了幾個步驟,交往了再說,管他合不合適。
總之我們是看對眼了,也就馬上進入男女朋友的關係,很用力的去喜歡對方,很用力地配合對方,反正我要了你這人,老子使命必達,要是沒交往到,那算什麼?我全力付出不只因為我喜歡你,沒有「男女朋友」這頭銜,彷彿一切前功盡棄,你憑啥玩弄老子感情?
無法給出任何定義的戀愛觀察期,無限延長
但當我開始在美國約會的時候,這一切都變得不太有「可掌控性」(不是控制別人,是指你內心有個底)或規則性,你們從認識到變成男女朋友的過程會變得超級冗長。
然後,你就會感到無敵困惑。
我的朋友 A 與我分享,她在約會的這段時間,很常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與朋友談起現在的感情狀況,當然在這裡我們一率都說 I’m seeing someone right now (我正在觀察某人,與他約會)
但我最常說的其實是 I don’t know ,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以前在台灣的我們會說:「我跟他正在曖昧」但在這裡,壓根兒沒有「曖昧」這個詞彙。
當你們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你們會告訴別人 Yes, we are dating 但其實這些都沒有什麼特殊含義,等到有一天,你覺得時機好像成熟了,然後對方也説:「好吧,那我們現在來 exclusive 吧!」
你們滾完了一圈又一圈的床單,情侶戲碼都演到底了,見過彼此的好朋友,一起去了無數個演唱會,捲著電話聊過去漫漫長夜,他會親暱的叫你一聲 Bae ,但是你們依舊還不是男女朋友。
Exclusive 也僅僅只是表達,我現在開始不再與其他人約會/上床,但這並不等於,我現在要與你交往。
難道這些人都是開放的混蛋?
在經歷過這種文化「洗禮」,我理解到,我們對於渣男渣女的定義與他們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美國人比較少會先在外貌上 crush on you 就直接交往磨合,這種快速給 commitment 成男女朋友的行為,對他們來說才更令人費解。
若是在亞洲,你上完了床還不給對方名份,鐵定是立馬被冠上渣男渣女的稱號,很少例外。先前我總以為,這樣的行為是美國人對待感情上比較「開放」或是不認真,但其實他們對於「進入 relationship 」這黨兒事看得超級無敵嚴謹,進入到 relationship 的階段意味著,你必須為這個 relationship 付起更多的責任。
所以通常,一段關係的開始,大家不會再認識你的最開頭,就做太多的前提與假設,更像是 go with the flow and see how it goes 這段觀察期,常常會長到讓你懷疑人生。
當然,沒有進入 relationship 意指著你可以一次跟不同對象約會,跟不同對象上床,沒有人會因此而 judge 你的行為,即便你跟自己正在約會的人,分享自己有幾個約會對象與約會大小事,也是家常便飯的事,我以前在約會時,也常常問我的約會對象 met any new girls recently?
雖然這種互動模式,我也曾感到相當困惑,但是這個時間線也是因人而異,所以與其糾結在對方是否與我告白,抑或是我們到底處在什麼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在相處的過程了解到,兩個人到底適不適合長遠的走下去,成為彼此的 partner in crime 與 best friend,所以,請去認真的相處,但請你先別太用力的喜歡。